医药理论的奠基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www.iduyao.cn 采编人员:
天宇3
上次课我们从三个传说的角度 谈了春秋以前中医药的萌芽情况, 本次我们重点谈谈医药理论的奠基。 春秋到秦汉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 时期。是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 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 非常发达,那么学术思想日趋活跃。在当时出现的百家争鸣的 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后来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的出现, 推动了医药学逐渐走向成型。 特别是医药学的经验积累,和阴阳五行的思想、 天人观的思想、以及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相互渗透。 促使医药学由经验医学向医学理论的高度发展, 诞生了中医药学史上第一部代表性著作,《黄帝内经》; 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随着文字的不断发明,古老的著作逐渐诞生。 那么早起有注明的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称赞 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说明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能够读懂上古的名著而闻名于朝。 但令人遗憾的是,《左传》没有说明这些上古名著的内容和形式。 那有人就认为这个《三坟》是指什么,《黄帝内经》、 《伏羲卦经》和《神农本草经》。也就是说,早期的医学著作 就闻名于世,在《三坟》里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说明古人对医药学知识的渴求和向往。 我们先简要谈谈《黄帝内经》这部书。境外有人认为是先夏时期的古书, 但该书的确切的诞生时间 及其真实的作者至今仍然是个未被破解的谜。 据考证,该书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77年到公元26年。 因为在中国长沙市西郊汉墓发掘出来的帛书里面没有看到该书的名字。 而更重要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的成书年代大概是 公元前104到公元前90年的西汉。 这么一步重要的书里面,它只字未提《黄帝内经》的任何信息。 但是,刘向父子编撰的这个《汉书》里面,已经明确记载了《黄帝内经》的信息。 但是从该书的行文风格看,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更像是从春秋至秦汉时期,陆陆续续出现的医学论文 最终被收集在一起的文集。 而黄帝是生活在该书出现前的两千多年前, 与本书毫不相干,只不过是后人托黄帝之名的一种手法而已。 这部著作不仅是医学著作,实际上内容更广泛, 涉及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气候气象、养生、祛病。 他讲的不仅是具体的疾病方法,而讲的是一些医学的道理。 当然,其中有一些实践运用的方法,比如说《灵枢经》里面有关于针灸的内容,还是比较多。 有些还很具体。概述到观察人体结构的一些数据, 如人的食管与肠的比例是1:35, 那么跟现在医学发现的1:37还基本上接近,说明当时已经很准确了。 另外一部《三坟》之作就是《神农本草经》。那么该书的成书年代尚不明确, 多数人认为是在秦汉时期,大概不晚于东汉。 那么这本书里面共收录有365味中药, 按照药物的毒性大小将药物分成三类,即俗称的三品分类法。 那么认为上品的药物,比如说人参、甘草,是安全无毒, 具有养生保健功效。而中品类的药呢,如黄芪、当归、麻黄等,它有小毒, 可以祛病。那么下品的药,比如说大黄、附子、夏枯草等, 它是有大毒的,那是不能久服的。 而且这本书里还创立了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 并反映了部分的化学知识。 那么其次呢,在方剂这方面指出了药可以单用,也可以放配物使用,创立了 药物之间的“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 总结了丸、散、汤、膏等基本剂型。 那么再一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辩证用药的思想, 所认识的药物适应病达到170多种。 那么对用药剂量、时间,都有具体的规定。 然后我们再看看第三部著作,这就是《伤寒杂病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实用的临床医学著作。 该书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总结 前人的医药知识,依据自身的临床经验,所做出的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该书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特别是 所载的113首方至今仍然是临床常用方剂。 那么该书成书大概是公元200年到公元210年左右, 作者张仲景由此获得“方书之祖”的尊称。 还有一部著作叫《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信是托秦越人所作,难是问难的意思, 或者说疑难的解释,经就是《黄帝内经》。 所谓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疑点,就是 《黄帝内经》里面这些有不清楚的地方,然后逐一阐发, 部分问题作出了发挥性的阐释。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脏腑功能形态、 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 诸多问题逐一论述。它实际上补充了《黄帝内经》的因为藏象、脉学和针灸方面的不足。 但遗憾的事,这部书已经失传。 以上四部著作标志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那么也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我们本次课的内容就谈到这。
友情提示:
信息收集于互联网,如果您发现错误或造成侵权,请及时通知本站更正或删除,具体联系方式见页面底部联系我们,谢谢。
28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