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怎么样?”
“就那样,忙!”
A欲言又止,“行,你忙吧。”
“好!”
B挂了电话,立马回到手游界面,继续升级……
这年头,“我很忙”已成为大多数人对外展示自己有多努力的高频词汇。
忙的没有时间读书、运动、恋爱、睡觉…,总之“我很忙”。
那么,你这么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是工作量大,亦是工作效率低,还是习惯性的忙而已?
再深层次些,你要怎样才能摆脱“我很忙”的困境?
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死磕过?
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好磕的,忙的都累死了。
也有人会说:我也磕过,但就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好吧。
首先明确,找原因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工作或生活,让你更适应环境,由此高效完成这个目标。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如何找到那个“你想要的原因”。
1.多维度归因,寻找最恰当的why
我们经常听见“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最后一根稻草”、“导火索”等词汇。
不过,现在大家都很Busy,懒得思考那么多,直接喊出:你就告诉我,我想要的那个原因。”
先举个简单例子。
昨天我写了一篇《致胜职场秘籍一:别惯坏别人,委屈了自己》的文章。当时我以为,这篇文章肯定能够入选《上班这点事儿》专题。但令我意外的是,竟然被拒了。
第一个感觉不爽,第二个感觉“毙”错了,第三个感觉投错了。这一个上午都在找被“毙”的原因。
我采用的是归因法。这个方法是以前在一篇文章看到的,很实用。
归因法的逻辑思路不是找“直接或间接原因”,而是在“可操作性”和“本质性”之间的平衡。
第一个解决方案:文要对题
当文章被拒的消息从后台传来,第一感觉就是文章不对题。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如果是第一次投稿被“枪毙”,你会花精力和时间去找原因,但是不是你想要的原因就不得而知。
如果投的次数多了,被“毙”的次数也多,找不找原因也无所谓了。
这种想法,我之前也有过。但这次不同,因为被“毙”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所以,我又仔细看了看专题要求,从字面来看,文章内容是符合“职场干货、上班感悟、管理提升”的要求,不应该的。
暂时找不到真正原因。
第二个解决方案:排版合规
我虽然来简书只有半个多月时间,但对于细节方面,我还是会注意的。所以,我非常肯定,排版肯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真有问题,我以后一定会注意的。所以,这个解决方案也不是我要找的。
第三个解决方案:询问责编
这个方案最有效,编辑老师直接审阅,自然有“毙”的你理由。但是,我看了相关文章,这个方案其实行不通的,依据有三点:
(1)专题编辑每天审阅稿子数量很大,在看了第一眼觉得不合适就立即“毙”了,对你文章根本没有多少印象。
(2)后台应该有很多作者会直接问编辑老师的,所以被问的次数多了,责编老师也就“麻木”了,通常不会加以理睬。
(3)编辑老师也要休息,所以白天编辑老师与晚上的不同,或者上午的与下午的不同,你找不到“毙”你的“真凶”。
那还有其他解决方案吗?
第四个解决方案:改投他门(非审核专题)
古人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这篇文章主题是上班,既然“官题”不收你,而且你又找不出具体原因,那只好改投其他门下。
退而求其次。事实上,我也是采用这个方案。我在“财经、投资、理财”和“旅行.在路上”专题投了并被收了。我在想,间叔设的这几个不审核专题,目的就是为被拒的筒子们提供个安慰平台,不能伤害积极性嘛!
其实,到了这里,我依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原因。是不是没有其他解决方案了。
有!
第五种解决方案:回炉重造。
这个方案是在对第一个方案深思的基础上给出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符合“上班这点事儿”的投稿要求的,但是这仅仅是形式上符合。
其实,这也说明一个事实,责编老师对文章的要求比较高,形式符合不重要,重要的是价值观要符合。价值观符合体现在两点:一是给读者带来的是什么?二是给读者带来多少有用的?
所以,文要对题的本质是内在价值观,而这才是我要找的真正原因。
综上,在我看来,方案三、五可操作性不强,但方案五最接近问题的本质。方案一、方案二、方案四可操作性强,但对解决深层次问题没有太大帮助。
归因法的本质是在可操作和本质性之间选择平衡点。在这个问题上,“回炉重造”是最佳的平衡点。但是,我当时选择方案四-改投他题,当时给自己的理由是如下:
(1)从文章的综合效果来分析,回炉重造与现在的文章不会有多大差别。对简书的普通作者来说,关注和赞是非常在意的,所以在结果可以预期的情况下,内在驱动力不强;
(2)通常写一篇文章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而且是断断续续。这个时间是刚性的,当天用完就没有,而且也不会占用明天的2个小时,这是我的时间管理原则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倒逼自己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看起来,上面两个理由非常充分。我相信,这两个理由不仅可以说服我自己,也可以轻松说服别人。
但是,长此以往,这样的抉择是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你把自己的成长空间给封死了!
写到这里,我又问了自己,通过这件事还能不能再死磕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2.不要轻松给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案
回过头来,我发现自己为什么选择方案四,因为这样做最简单,最轻松。
如果我把个人的这种选择逻辑进行推广,再结合周围人的行为模式,是不是可以有这样认为: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目标不是费心尽力地寻找事情背后的本质,而是更轻松、更简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从心理学来看,人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这样的例子,在工作生活中实在太多了。
最典型的就是04年非典爆发时,广传白醋可以预防,一夜之间,各地白醋销售告罄,一醋难求。白醋人们都熟悉,而且超市就有,价格又便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为啥不买。
其实,有多少人去想白醋到底能不能预防非典。几乎没有!
同样,现在很多的广告都是抓住人们的 这种心理,比如最典型就是老白金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今年孝敬咱爸妈,送礼还送脑白金。
你工作忙,没有时间给爸妈挑礼物,于是脑白金直接告诉你,孝敬爸妈,就送脑白金。你想都不想,这样好啊,最轻松、最简单,回家之前去超市买几盒就可以解决。
简单、方便!
其实,有多少人去了解自己的父母最想要的什么?他们最想要的无非是在外的儿女能够回家看看他们,跟他们说说话,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个真相大家都知道,但又有多少人去做呢?因为,忙啊!没事总往老家跑,不方便,而且又累。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我都很忙,但在很忙的同时,也能花一点精力去思考一些问题,并将死磕出来的答案,用于指导或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
轻松给自己的一个答案,不是聪明,而是懒惰。